糧食安全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生存的基礎,特別是對于大國來說更是如此。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農耕文明一直都是源遠流長,農耕的基因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里。中國的自給率高達95%,擁有著18億畝耕地,似乎給了我們無窮的底氣,讓我們敢于和全世界說“不”。然而,令人頗為意外的是,每年我國還要花費20億購買外國的“絕育種子”!這些種子只能用來種一茬作,來年無法生長,正因如此,國外資本主義的收割利刃就能夠一年年地收割國的財富,并將糧食命脈掌握在手中。一旦發生沖突,對方斷絕種子供應,國將陷何等境地?而且,由于“絕育種子”產出的糧食不能再埋土里,而正常種子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難以在全國各地鋪開。最初,中國還存在著很多“育種所”“良種所”,把控著糧食安全。然而,在七八十年代,“國際大協作”理論橫空出世,使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開始依賴國外先進的技,不再重視自己的原材料供應。從“種豬”到“絕育種子”,從“農業”到“畜牧業”,從“大型工業設備”到“尖端軍工產品”,統統都依賴進口,國外的月亮總是格外圓!然而,這一系列的決定種下了禍患。如今,我們已無法得知當時人心所想,但或許那時的人們并未意識到背后的患。或許這就是時代的局限吧,我們無法想象在當時的況下中國會取得如此恢宏的經濟建設就,更無法想象在工業科技上能夠和西方社會掰腕子。也許在那個時代,中月期,給了太多人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全球化的“大同社會”真的會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