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至冬,廣州的民政工作者一直奔走在村頭巷尾。回2023年,廣州養老服務再次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善”暖社區慈善項目獲全國表彰并在人民大會堂作代表發言;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全國村級議事協商試點、全國“深化鄉村地名服務 點亮好家園”等一批國家試點、示范點工作效顯著……每一項工作,都出自民政工作者的“鐵腳板”。他們在廣州市從化區二村,志愿者和社工化長者飯堂的“配送員”;在南沙區東涌鎮,“地名上圖”讓大排檔店主嘆生意更好了;在白云區寮采村,村民們在指尖、在祠堂商議大小村務;在清遠市連南三排鎮,村里老都記著廣州的幫扶……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當每個村的短板逐漸加長,就能為高質量發展注能。

開局即沖刺。2023年,廣州市民政局深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關于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部署要求,以加強民生保障為抓手,通過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提升民生服務水平、完善基層治理模式、加大多元幫扶力度,全力推“百千萬工程”在民政領域落地見效。健全三級養老服務網絡 繪就老有頤養“幸福畫”。志愿者為從化區江埔街二村的老人送餐上門。現在,2839個頤康中心(站)已覆蓋全市村居,1294家長者飯堂不斷向鄉村延,新增完744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持續推進農村敬老院改造提升。

廣州民政部門多措并舉,加快促進養老資源要素有序流向農村地區,全面推進城鄉區域養老服務協調均衡高質量發展。在從化區江埔街二村,60多歲的張姨和患有殘疾的兒子同住,因長期勞作,出現了病痛。自2020年8月村里開了幸福食堂,和兒子就幾乎頓頓不落。除了市、區的補,還有鄉賢捐款和社區基金補充食堂運營經費,和兒子每人每月花120元,就能在周一到周五吃上兩頓熱乎的三菜一湯。此外,從化區慈善會還資助鄉村困境兒、留守兒二村幸福食堂用餐。依托幸福食堂,二村不僅引了更多慈善力量,還激活了村里志愿服務的活力。食堂每日有40人至50人需要用餐,他們分散在全村22個經濟社和13個自然村。當村里的廚師做好飯后,村里的志愿者和社工站的社工就自發前來分裝、配送。小飯堂里有著大民生。通過“長者飯堂+社區基金”的模式,從化讓更多的留守老人“認真吃飯”。今年10月,在距離二村近100分鐘車程的從化區良口鎮北溪村也建起了長者飯堂。目前,從化共有48個助餐配餐點,服務能力覆蓋全區221個行政村和58個社區。至2023年11月,從化全區的長者飯堂已累計服務1344人。除了讓老人吃得放心,還要讓他們住得安心。12月初的一日中午,86歲的馮伯正在從化區敬老院和隔壁屋的老友記看電視、聊聊天,護工循例來到房間加他們的對話,并確認幾位老人的狀況。需要半護理的馮伯已在這里住了3年,他說:“在這里吃得好,工作人員護理得也很好。”在馮伯看來如常的日子里,一場推公辦養老機構提質增效的改革正在從化悄然推進。在公開招投標后,從化區敬老院已完接,這也是全區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落地的首個項目。從化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區敬老院保持社會福利質不變、兜底保障功能不變,優先為特困人員和有需要的社會老人提供更加細優質的養老保障服務,同時還將實行社會化運營,為轄區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優質養老服務。一切改革都要服務于滿足老人的需求。從化區敬老院現任運營負責人莫先生介紹,目前在住老人大多需要一級護理,這對敬老院的醫療和康復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接下來,區敬老院將建設護理院,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與康養結合。而對更多選擇居家養老的老人來說,他們期盼能在“一碗湯的距離”養老服務,廣州正在農村一塊塊拼齊頤康中心(站)的拼圖。2023年8月底,增城區建348個村居頤康服務站,實現村居頤康服務站全覆蓋。至2023年11月,從化區已有261個村居頤康服務站,8個街鎮均有1個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再加上區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平臺)1個,區、鎮、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不斷健全,從化逐步打通農村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有的村子位置偏遠,下沉至村的頤康服務站了探索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支點。如今,從化以江埔街二村和鰲頭鎮帝田村為試點,打造“養老服務中心”,從化區民政局積極引導專業力量進駐農村地區,運用心到家、如愿行、社區基金三個平臺,因地制宜開展助餐配餐、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項目。至今,從化已培育123名農村鄰里互助養老員,這支隊伍為624名老年人開展互助養老服務,打造本土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品牌。準統籌城鄉社會救助 撐起困難群眾“一片天”。從化區街口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邀請逸泉社區長者共同賀冬至。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食冷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一化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重要一環。今年以來,廣州民政部門繼續準有力統籌城鄉社會救助工作,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努力實現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難有所幫,讓“百千萬工程”更有溫度。2023年,廣州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238元,同比增長3.5%,特困供養等相關標準聯提高。殘疾人兩項補準管理發放,惠及14.4萬殘疾人。孤兒和事實無人養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2875元,1.8萬困境兒和農村留守兒落實分類幫扶和常態化關。每一項數據、每一筆款項背后是一個個家庭。全市民政工作者穿行在村鎮的大街小巷,用腳步和筆頭牽掛著上萬個困難家庭。翻開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占比為86.19%,而在從化區,這一比例為45.80%。從化地域廣、農村人口多且居住較分散,面對這些實際況,從化通過建立“大數據+鐵腳板+小線索”的工作模式,讓救助更準、更有人味。許叔自2020年2月起在從化區鰲頭鎮申領低保救助,他有肢二級殘疾且患有慢疾病。然而,在開展家庭經濟狀況態復核時,核對報告卻顯示他的名下有商事登記,在某蔬菜合作社擔任相關職務,應作退保理。從化區民政局通過進一步調查核實,確認許叔確實不在該合作社工作,且從未收到該合作社的任何收。核實這一況后,許叔經過辦理商事登記變更手續后不再擔任該公司的相關職務,仍繼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當‘大數據’提示救助對象不符合規定時,我們沒有‘一刀切’退保,而要用‘鐵腳板’戶了解況,發現‘小線索’,實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讓救助更有溫度。”從化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從化繼續擴大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62名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人員參照“單人戶”納低保,全額低保標準。截至10月,全區認定低保邊緣家庭共215戶802人,嚴格認定發放殘疾人兩項補1.86萬人次,共發放補3939.4萬元。救助沒有就此止步。從化打造“如愿行”眾扶互助平臺,全區的社區工作者、社工、志愿者深村居社區,收集貧困家庭、困境兒、孤寡老人等困難群的“微心愿”,用互聯網鏈接社會公益慈善資源。“如愿行”帶去的不僅有資,還為農村困難家庭送上屋頂加固、廁所改造等微改造服務,積“微”薄之力,聚眾善之心。廣州市3000多名基層兒工作者,牽掛著每一朵“祖國的花朵”。鄉鎮是聯城帶村的重要節點,已在全市176個鎮(街)全覆蓋的未年人保護工作站也在迭代升級。以增城為例,南部的新塘鎮打造以外來務工人員子保護為重點的示范站點,中部的荔城街、中新鎮打造突出城鄉結合部未年人保護特的示范站點,北部的派潭鎮打造以農村留守兒保護為重點的示范站點,讓孩子們即使在相對偏遠的農村,也能到“零距離”的關。如今,廣州已建立特困供養人員的定期巡訪制度,鎮(街)每周戶探訪率100%;把“穗救易”平臺打造為全市困難群眾救助服務的指揮調度中樞,匯集全市民政服務對象相關的1400萬條基本信息、資金發放、照料護理、慈善救助、志愿服務等信息,讓困難群眾服務需求與救助服務資源供給對接匹配更準,幫扶“指尖辦”,暖意在心間。

地名“上圖”鏈接人流流 帶鄉村經濟“步步高”。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發展。今年以來,廣州民政部門從“地名”小切口推鄉村產業發展,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