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廣東的一位83歲老太以一種令人震驚的方式結束了自己46歲智障兒子的生命。將60粒安眠藥碾碎后放了兒子的粥里,然后自首向法坦白。在泣不聲地向法訴說:“我實在養不他了!”這個事件讓人們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像黃娟這樣的人仍然不得不獨自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

黃娟和的丈夫黎剛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迎來了他們的兒子黎某乙。在他三歲的時候,他還不會說話和走路,這讓他的父母陷了深深的憂慮之中。經過多年的努力,黎某乙終于在15歲的時候學會了說話和走路。這對他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黎某乙被診斷出患有唐氏綜合癥,這個殘酷的現實讓他們再次陷了絕

黃娟和丈夫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們的兒子。相反,他們投了更多的時間和力來教育和照顧他。然而,隨著黃娟的年齡增長,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照顧兒子了。開始擔心,如果自己離開了人世,誰會來照顧的兒子呢?

這個沉重的問題讓黃娟到絕曾經嘗試為兒子安排一門親事,希有人能在自己離開后繼續支持他。然而,盡管做出了種種努力,但結果都是無果而終。在2017年的一個平靜的夜晚,為了讓兒子免于遭無盡的痛苦,給他服用了過量的安眠藥,致使兒子死亡,然后選擇了自首。

這起事件引起了公眾對社會保障系的關注,引發了人們對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群的關注和關。人們開始質疑,在這個現代社會中,為什麼像黃娟這樣的人仍然不得不獨自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社會保障系的不足,針對神病患者的政策不完善,以及社區資源的短缺等問題,都因此而被推到風口浪尖。

在這個事件中,我們更應該深刻反思并改進我們的社會制度,以確保每一位公民,無論其健康狀況如何,都能夠得到應有的關懷和支持。我們要銘記:每一個生命都有其不可剝奪的尊嚴和價值。我們的社會應該致力于為他們建立一個堅固的安全網,無論他們面臨怎樣的困境。